行業信息

【創新優秀案例】跨境金融數字化綜合服務平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陳衛兵     陳錦波     彭慧中     于  雷     段  斌     張清兵     段  敏     朱嘉璐

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


摘要:隨著「十四五」期間促進經濟雙循環系列利好政策不斷發佈,進出口需求持續增長,國際貿易生態正在發生變革,中國參與全球產業鏈的方式面臨升級重構。作為具有全球化、綜合化、專業化優勢的金融機構,廣東中行積極順應外貿市場縱深發展趨勢,在服務傳統外貿主體的同時,不斷創新對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市場采購、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主體的服務模式,運用元宇宙、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搭建涵蓋資金結算、融資在內的跨境金融數字化綜合服務平台,構建便利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跨境貿易新生態。

關鍵字:跨境金融;外貿新業態;數字化;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


一、項目背景

(一)市場有機遇,跨境金融服務創新大勢所趨

近年來,伴隨著全球貿易摩擦愈演愈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大地緣政治板塊不斷整合等,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雙循環發展格局帶來了全新機遇,「十四五」期間,促進經濟雙循環系列利好政策不斷發佈,進出口需求持續增長。2021年我國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六萬億美元,「十四五」對外貿易實現良好開局。根據當前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態勢,監管部門推出一系列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的措施,包括持續深化自由貿易區建設等重大舉措,未來國際雙向投資水平仍將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國際貿易生態正在發生變革,中國參與全球產業鏈的方式面臨升級重構。在過去,線下展會是傳統貿易的重要獲客方式,而當下依託VR虛擬現實、元宇宙等先進技術將傳統線下展會搬至線上,能夠有效拓展展商新客戶,提高線上獲客效率,並成為新的客戶增長點,各大參展商戶依託線上線下一體化、一站式的展會服務,促進傳統外貿穩定增長。依託互聯網平台,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日益增多,以跨境電子商務和海外倉建設、市場采購貿易為代表的新業態迅猛發展,各類電商平台充分發揮在線營銷、無接觸交易、短距離配送等優勢,推動新業態新模式蓬勃增長。持續夯實傳統貿易地位,並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是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上地位、培育新的動態國際比較優勢和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抓手。

(二)服務有基礎,充分發揮跨境金融服務優勢

作為外匯外貿專業銀行,跨境金融是中行的傳統優勢業務領域,在品牌認可、客戶基礎、產品覆蓋、渠道建設等方面存在比較優勢。在品牌認可方面,廣東中行境外業務規模與貢獻度保持中資同業之首,國際貿易收支結算、境內機構跨境人民幣結算居同業第一,境外人民幣清算行佔據「半壁江山」,跨境人民幣清算賬戶與CIPS間參行數同業第一。在客戶基礎方面,境外機構公司授信項目遍佈全球87個國家和地區,個人業務覆蓋逾30個國家和地區。在產品覆蓋方面,跨境貿易產品專業突出,建立了「全球現金管理平台+」產品體系,SWIFT直連55個國家和地區,市場采購貿易交易額及跨境電商間聯合作支付機構增長迅速。渠道佈局方面,在全球重要戰略節點的機構佈局中,領先中資同業、比肩國際先進同業,境外機構覆蓋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境外電子銀行服務覆蓋範圍中資同業第一,境外版個人手機銀行覆蓋30個國家和地區;境外企業網銀行覆蓋51個國家和地區,支持中、英、韓、日、德等15種語言。

過去十年,廣東外貿進出口規模屢創新高,2021年突破8萬億,十年增長33.1%,對我國外貿增長貢獻高達14%。在外貿開放的眾多模式中,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無疑是最重要、最有歷史淵源的模式之一,是外貿進出口企業的年度大型盛會,素有「外貿晴雨表、風向標」之稱。在總行「打造跨境領先銀行」的統一部署和戰略指導下,廣東中行立足本土,充分發揮國際結算的專業優勢,作為廣交會長期獨家「全球戰略合作夥伴」,自第一屆廣交會開始,雙方攜手六十餘載,合作源遠流長。與此同時,隨著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增長,廣東中行全力搶抓市場機遇,積極佈局和探索外貿新業態業務領域,利用數字化的手段和方法,助力跨境金融創新升級、轉型發展,提高跨境金融服務水平。

(三)客戶有需求,跨境金融服務轉型迫在眉睫

傳統外貿與外貿新業態的良好發展趨勢,為進一步提高跨境金融服務水平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新興技術不斷發展、用戶行為習慣變遷、貿易數字化步伐加快,商業銀行傳統的跨境金融業務已不能滿足發展需要,亟需創新升級跨境金融服務模式。

傳統展會逐步向線上遷移。自2020年起,廣交會便以「線上+線下」方式或純線上方式舉辦。廣交會轉戰「雲端」,在帶來更精准搜索、更便捷對接,以及7*24小時不間斷服務等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局限。例如,線上展會無法滿足參展商及其觀眾對實體體驗的需求;舉辦線上展會對中小會展企業而言,投入相對較高,經濟效益受到影響;線上會展目前很難打通線上線下會展的節點等。作為金融服務提供者,如何快速適應線上展會模式,打造線上金融服務專區,並進一步優化應用體驗,豐富專區功能,擴展通用適配能力,進而打造全方位展會經濟平台,同時結合展商客商需求,發揮廣東中行外匯外貿專業銀行優勢,為客戶提供「搜索更精准、對接更便捷、體驗更友好」的綜合金融服務成為我們亟需著手解決的問題。

貿易數字化轉型需求迫切。疫情加速外貿數字化趨勢,讓以全球互聯為基礎的新外貿成為必選項,數字化賦能已成為外貿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商業銀行推進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尤其是近年來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外貿新業態業務,具有單筆金額小、交易筆數多、時效要求高等特點,商業銀行依靠人工審核及線下處理的傳統方式已難以滿足客戶需求,因此加快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特別是,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在國際貿易全場景中,通過打造國際貿易綜合服務平台,發揮區塊鏈技術具有促進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優勢,在外貿生態場景創新自助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和業務辦理效率,將是未來推動國際貿易便利化和風險管控智能化的有力措施。

為適應上述跨境業務發展態勢,我們從推動傳統外貿與新業態貿易融合發展的視角出發,推動跨境金融數字化綜合服務平台落地,並在不斷完善與迭代過程中,與跨境貿易有關監管部門、跨境業務市場參與主體一同構建便利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跨境貿易新生態。


二、建設方案及業務功能介紹 

跨境金融數字化綜合服務平台應用架構將服務外貿金融能力進行整合,共有包括服務傳統外貿主體、服務外貿新業態主體等功能模塊。

(一) 服務傳統外貿主體

打造線上廣交會金融專區,通過運用移動互聯、VR虛擬現實、分佈式架構、CDN加速技術等科技手段,為廣大參展企業和國外客商提供廣交供采金融、廣交中銀惠貸、中銀產品視圖、跨境電商生態、全球金融動態、中銀品牌展示、智能互動體驗、集團多元化服務八大板塊7*24小時線上金融服務,並升級植入數字人民幣、「鄉村振興」等綜合服務版塊(如圖1所示)。金融專區提供有手機中英文版、PC中英文版、VR中英文版等多個版本供中外客商訪問,方便客戶使用。系統還可廣泛推廣至服貿會、消博會等展會場景。

image.png

圖1 線上廣交會業務流程圖


(二)服務外貿新業態主體

研發「中銀廣采通」小程序,以市場采購業務為突破口,運用H5移動互聯技術,聯合單一窗口,支持客戶在微信小程序自主提交市場采購出口收匯申請,相關數據送銀行審核後即可直接辦理收結匯,為市場采購貿易代理出口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線上、安全、便捷的7*8小時線上收結匯服務(如圖2所示)。

image.png

圖2 市場采購業務流程圖


(三)構建跨境金融場景生態圈

打造國際貿易區塊鏈綜合服務模塊,以區塊鏈和大數據為核心能力,外貿企業可以在同一個網頁入口辦理線上協議簽署,進行日常客戶管理,查看名下客戶的進出口情況,辦理報關和退稅,連通銀行辦理資金結算(包括市場采購、跨境電商、資金匯劃等)、開戶預約以及申請融資支持等(如圖3所示)。

image.png

圖3 跨境金融場景生態圈總體架構


三、項目關鍵技術及創新點

(一)創新使用虛擬現實及元宇宙技術,為「廣交會」量身打造金融服務窗口,並成為其全球獨家戰略合作夥伴

一是平台采用VR虛擬現實技術為「線上廣交會」量身打造線上虛擬營業廳。在VR技術使用上,避免客戶進入VR營業廳需要瀏覽器加載時間過長的純VR展館設計弊端,采用了首頁展示重要業務模塊,快速加載,縮短服務觸達路徑,使客戶搜索到所需業務的時間成本大大降低,從而提升客戶體驗度,體現了廣東中行對VR等先進技術運用的成熟度。二是在環境搭建方面采用先進的X86+LINUX分佈式集群架構,以及F5負載均衡技術,從而確保系統的高可用性和時效性;在開發框架方面,前端采用時下效率及速度極優的VUE框架搭建,後端采用成熟的spring開源體系(springboot)搭建,依託JAVA開發語言和ORACLE數據庫開發實施。三是通過參數化配置提升系統的擴展性,線上金融專區提供多展會管理功能,通過參數化定制展會標題、LOGO、廣告等個性化內容,同時為多個展會和類似業務場景在不同地區舉辦提供線上金融服務,能有效拓展各展會的展商新客戶,提高線上獲客效率,並成為新的客戶增長點。四是采用了CDN網絡加速技術架構,大大提升了網站的反應速度。五是將傳統線下業務「互聯網化」,為展會提供了全天候、全產品、全流程的數字化會展金融服務,著力為廣大參展企業和國外客商提供有針對性的線上化、場景化、智能化跨境綜合金融解決方案,是未來展會的發展方向和金融增長點。

(二)創新打通市場采購聯網平台、監管、電子口岸管理等多方數據,全國首創「中銀廣采通」市場采購收結匯模塊,大幅提升市場采購主題的資金結算效率

采用先進便捷的SSM框架開發,通過鎖定商戶的交易單、報關單明細信息,直接推送「中銀廣采通」進行存儲並與收匯額度進行匹配,全面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客戶少跑腿」,操作效率較原來提升超過8倍,客戶體驗大幅度提升(如圖4所示)。主要創新點是:一是服務多主體,突破「誰出口、誰收匯」政策,不僅支持外貿代理企業代理收結匯,同時支持被代理出口中小商戶以自身名義、以自身賬戶收結匯。二是線上化辦理,客戶通過當地市場采購貿易聯網信息平台即可提起業務線上辦理申請,正常情況下無需線下提供額外紙質材料,操作簡單便捷。三是支持多幣種,廣東中行分支機構覆蓋全球60餘個國家和地區,可支持人民幣、美元、歐元等30餘種貨幣結算,滿足客戶不同幣種需求。四是收款更安全,通過銀政平台對接,借助廣東中行的合規處理能力,為客戶提供陽光化的收結匯服務,客戶賬戶、資金更安全。

image.png

圖4 傳統業務流程與“廣采通”業務流程對比


(三)創新使用區塊鏈和RPA等技術,打造跨境金融服務數字化、智能化、場景化新生態

為支持外貿高質量發展,積極打造跨境金融差異化市場競爭力,一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跨境業務(國際貿易)相關方數據的打通共享,對接包括支付機構、電商等機構,包括關單、物流、資金、發票等數據,提升數據的可信度和業務辦理自動化識別水平。二是實現國際貿易金融服務場景化、生產數據資產化,依託項目平台,把金融服務融入到國際貿易業務實際場景的各個環節、滲透到各類參與主體,提升業務便利性的同時還能將國際貿易業務場景、業務資料數據化、數據資產化,為進一步挖掘數據價值開展產品創新和客戶營銷創造了獨家的競爭優勢。三是在現有系統和業務流程的基礎上,通過平台搭建、大數據整合、RPA技術運用等方式,提供對現有櫃員手工操作的全線上化、移動端和業務提醒支持,打通堵點、斷點,聚合產品與服務,簡化客戶操作及銀行流程、提升內部服務效率和員工體驗,通過項目實施加快推動行內國際貿易業務數字化轉型。


四、項目成效及未來展望

跨境金融數字化綜合服務平台涵蓋傳統外貿與新業態貿易金融服務,通過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場景服務為載體,構建了產品和服務高度融合的金融生態,具有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被評選為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成果優秀應用案例。

在服務傳統外貿方面,廣東中行作為廣交會獨家「全球戰略合作夥伴」,自2020年起打造廣交會專屬線上金融專區,並緊跟廣交會優化的腳步,升級設置廣交供采金融、廣交中銀惠貸、中銀產品視圖、跨境電商生態、全球金融動態、中銀品牌展示、智能互動體驗、集團多元化服務八大板塊。秉承「展期不打烊,服務無國界」宗旨為全球展商客商提供7*24小時線上服務,用戶可身臨其境體驗業內品種最全、專業能力最強、科技智能水平最高「5G智能+」灣區館。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為線上廣交會提供了全天候、全產品、全流程的數字化會展金融服務,為廣大參展企業和國外客商提供有針對性的線上化、場景化、智能化跨境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為雲端廣交會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經濟效益。目前,金融專區已支持了第127-132屆共六屆廣交會在線上舉辦,在展會期間獲得了海外客商招募數量、跨境結算服務規模、融資申請及投放金額、金融專區訪問量等多方面排名金融機構第一名。廣東中行為廣東地區參展商提供的存款、貸款、代發薪、國際結算及結售匯業務服務規模同比均實現提升。

在服務貿易新業態方面,平台進一步探索深化與政府、企業的信息共享,為「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外貿綜合服務」等外貿新業態提供配套金融服務。其中,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是國務院大力推廣的有效拓展外貿增長空間、聯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外貿新業態。「廣采通」首創市場采購貿易收匯小程序,聚合「金融+場景」,通過銀行與市場采購聯網平台數據直聯,打造綜合服務平台,為市場采購貿易經營者辦理線上收匯及結匯業務,打通市場采購貿易收結匯「最後一公里」,節省企業腳力成本,真正為企業降負。自投產以來,已為數百家市場采購代理企業及個體工商戶提供服務,業務量同比增長超四倍。

在跨境場景生態圈建設方面,以政務雲區塊鏈為基礎,將數字化作為主要推動力,從提升企業經營便利化出發,實施客戶、銀行流程重構,從而實現「降成本」、「提質效」目標,助力企業做大做強。並通過系統功能迭代升級,逐步拓展至全部對公客戶,進而全面提升銀行端對公客戶的線上引流、捆綁,促進銀行業務創新發力,重新定義銀企共贏新生態。


【作者簡介】

1、陳衛兵,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工程師。研究方向:金融科技、人工智能。

2、陳錦波,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廣州海珠支行行長。研究方向:個人金融、公司金融。

3、彭慧中,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信息科技部副總經理,工程師。研究方向:金融科技、人工智能。

4、于  雷,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交易銀行部副總經理。研究方向:數字化、場景化領域金融服務解決方案。

5、段  斌,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信息科技部主管,會計師,研究方向:金融科技、人工智能。

6、張清兵,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交易銀行部副主管,工程師。研究方向:對公數字化及業技融合發展。

7、段  敏,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信息科技部經理。研究方向:金融科技、人工智能。

8、朱嘉璐,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交易銀行部助理產品經理。研究方向:數字化手段賦能交易銀行業務發展。


首  頁 | 關于我們 | 雜誌(電子刊) | 行業信息 | 推薦文章 | 投稿系統 | 業務運營 |
辦刊地址:澳門宋玉生廣場181-187號光輝(集團)商業中心17樓K座 咨詢電話:(853)28728818 傳真:(853)28304174
版權所有:《金融創新》雜誌 網址:www.finoma.org.mo 技术支持:宏智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