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章

世界經濟增長模型下的美聯儲加息與中國降息變化走勢探討

毛承之

江西省社科分院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摘要:美聯儲加息與中國央行降準降息的最新動態,成為資本市場以及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隨著兩大經濟體貨幣政策「靴子」的相繼落地,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成為探討核心。經濟增長將如何演變,是向好還是承壓,尚待觀察。此背景下,產業界、市場主體及社會各界需緊密合作,主動適應市場價格變化,共同推動經濟穩定發展。關鍵在於提升宏觀交易量,增強消費乘數效應,優化投資、儲蓄與消費間的轉化機制,以實現經濟的有序增長與良性互動。美聯儲暫緩加息的政策傳遞出貨幣政策應審慎操作的信號,中國央行亦應減少降準降息頻率,以穩定政策環境,為經濟增長注入持久活力。

關鍵詞:美聯儲加息、中國央行、降準降息、世界經濟增長模型


一、世界經濟增長模型G=M*Rc/C=Rc*M/C的深入闡述

美國經濟成長如何,中國經濟增長怎樣,世界經濟是否進入衰退?所有這些問題,都應該有一個具體的計量實證模型來預測並加以檢驗。雖然過往已提出世界經濟增長或全球性經濟增長實證模型框架,但缺乏詳盡的闡述與實例應用,導致認知上的局限性。因此,本文旨在重新梳理並深化這些重要經濟增長理論的演變曆程,通過利用作者提出的中國新劍橋方程式(MV=G)這個經典模型,為正式確立世界經濟增長模型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消費水平的界定

所謂的消費水平,實質上是消費收入與實際消費利率水平的綜合體現,以英文字母Rc來表示。而宏觀貨幣流速,實際上就是一種流通水平,而這個流通水平,也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購買力水平,以字母λc(原用V)來表示。顯然,消費水平與流通水平或購買力水平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一個現實性的需求——消費需求增長C,用符號可以表示為Rc/λc=C。反過來說,當這種需求乘以購買力水平時,就是一種消費水平。

(二)世界經濟增長模型的驗證

將上述新概念符號代入中國新劍橋方程式(MV=G,M為廣義貨幣增長,G為經濟增長,V為宏觀貨幣流速),即G=MV=M*Rc/C=Mλc。進一步演變,可得到G=MV=M*Rc/C= Rc*M/C,這裏M/C被定義為消費乘數或消費擴張(收縮)交易量係數,也可稱為需求拉動係數。因為M=IV、C=SV成立(I為宏觀投資增長,S為宏觀儲蓄率)[1],故上述式子可簡化為G=Rc*M/C=Rc*I/S,其中I/S為市場資本效率X。

上述兩個關係式的變形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與中國新劍橋方程式是相通的。為了更好地區分和明確M/C之間的關係,使之等於消費乘數,即M/C=Xc,簡化表示為G=RcXc[2]。其實,這個極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關係式早已被提出,只是由於當時的概念不同和篇幅限制,未能充分闡述其內涵。這些關係式之間形成了一種數量對等的關係,即使它在符號上對概念性的外延定義進行了拓展,但其內在邏輯依然成立。

因此,本文的重要意義在於重新闡述和深化上述關係式,為了正本清源,將這一系列關係定義為世界經濟增長模型,從而實現一個全角度的預測,為科學預測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證計量基礎。


二、用世界經濟增長模型預測與實證美國經濟成長

過去,我們可能低估了G=RcXc及中國新劍橋方程式架構下的G=MV=M*Rc/C=Mλc,以及這兩個重要關係式中Rc/C與M/C之間的變化趨勢內涵。雖然兩個關係式的本質上是一樣,但是它們在運用中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以美國經濟數據來實證,廣義貨幣走勢與消費增長走勢是不一樣,當M變小而C因消費膨脹或者是消費通脹而變大時,M/C為0.5,這個數值是基於目前美國 經濟形勢來預測實證的。

具體來說,據美國商務部2023年7月2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2.4%,增幅超過一季度的2%並遠超市場預期的1.8%,這得益於強勁的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把這一增長率代入G=RcXc,因為消費乘數Xc為0.5,可以推斷出美國的消費通貨水平在4.8%左右。換言之,把市場消費利率Rc看成是一種事實上的通脹水平,當美國把通脹水平控制在2%之時,它的經濟成長率達到1%。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經濟年成長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概念是一樣的。進一步驗證,7月12日美國公佈的核心CPI指數為4.8%,與上述測算的美國消費通貨水平一致,這充分說明了模型是科學的。

為什麼M與C之比會形成一個穩定在0.5的數值?是因為在大的經濟環境之下,消費擴張(收縮)存在一個基本的極限點。

根據上述世界經濟增長模型G=RcXc,消費乘數Xc為0.5,且在美國通脹水平走勢清晰的前提下,可以準確地預測美國的經濟成長水平(見表1)。

表1  美國經濟成長水平預測

image.png

運用上述模型預測,其結果與世界銀行對美國經濟走勢的預測基本一致,顯示了模型的準確性和實用性。

從上述模型中進一步看出,美聯儲可以通過充分把握M的走勢,使M/C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從而有效避免出現經濟大衰退。因此,對於外界關於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可能陷入大衰退的擔憂,只要美聯儲決策得當,這些擔憂便是多餘的。除非美聯儲決策失誤,未能及時抓住穩定消費的機會,否則美國經濟仍有望保持穩健成長。


三、中國經濟增長下的消費利率變化趨勢實證分析

(一)降息的必要,乃是市場變化規律的一種積極反映

在疫情後中國經濟逐步恢復大背景下,假定把M/C穩定在2,那麼在這個消費乘數的約束下,當經濟增長率達到如2023年上半年5.5%的水平時,市場消費利率的實際水平則為2.75%。然而,最新央行公佈的常備借貸利率已經調低至2.6%甚至2.5%。其中,2023年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為6.3%,那麼市場消費利率就應該在3.15%左右。為了更加直觀地看到問題所在,在此進行列表分析(見表2)。

表2  2023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的實證分析數據

image.png

通過對比發現,實證的實際消費利率/消費水平已經明顯低於銀行執行的現行消費利率水準。例如,據媒體報道,當前銀行消費利率最低為3.4%。這表明,在當前消費比較低迷之際,進一步降息以引導消費利率下降是務實之舉。

運用中國新劍橋方程式及流通購買力經濟增長模型(G =MV=M*Rc/C)來分析,當市場消費利率Rc保持不變而C降低時,所謂的購買力看似走高增大,實則含有一些水份。也就是說,單從購買力增長模型中就能知道問題之所在,因此不能高估其實際效應。從另外一個層面而言,若經濟增長水平足以支撐這麼高的消費利率,那麼有可能促使增長更加穩定,實現持續回升。為了進一步規範這個模型,把G=Mλc中的λc定義為消費性質的宏觀購買力水平,簡稱為購買力係數,與之對應的是廣義貨幣增長。理論上,廣義貨幣增長乘以購買力水平反映了實際上的經濟增長水平。貨幣供應量越多,購買力就越低(見表3)。

表3  2023年上半年宏觀經濟購買力走勢變化

image.png

由上表可知,當市場上的購買力走低之時,需進一步調整消費利率,使之恢復一定的利率彈性,以滿足需求穩定增長。

在消費利率僵化、市場彈性不足且需求面難以擴大的情況下,高物價水平硬撐著的購買力走高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經濟虛化滯脹。而高價位形成的宏觀高購買力,會擠壓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使民間高利貸、房價房租持續處於一個高位,進一步抑制了消費需求。

要打破內需無法擴大的僵局,需採取果斷措施,制定持續性的政策,集中部分資源,發展價格適中甚至是偏低的產業,使需求增長、宏觀購買力及消費水平之間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空間。短期性促進消費的政策缺乏穩定性,最終會使消費萎縮,失去持續擴張的發展態勢,難以形成長期積累並推動爆發式增長。尤其是金融消費與市場走向應相互協調,否則會使消費市場利率缺乏彈性。

總而言之,雖然美聯儲加息與中國降息的政策存在差異,但經濟增長的本質邏輯相通,均可通過類似的模型進行預測。消費利率(市場利率)不同於銀行之間的消費利率變化,反映市場真實狀況。因此,政策制定需綜合考慮市場各方利益,確保消費利率與商業利潤率協同變化,以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深究市場損耗大於降息幅度問題

在擴大消費佈局的同時,採取積極措施降低市場損耗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市場上,商品耗損率較高,且部分商品質量參差不齊,這些損耗多由廠家彌補給商家,而終端消費者則通過投訴來彌補自己的損失,但效果往往低於實際耗損比例。例如,超市中如核桃、花生、蛋類等容易變質的商品常出現發霉變質情況,而部分商家甚至通過不正當手段如注水增重、摻雜次品等方式牟利,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損耗。

如果把市場上的品質耗損、稱量耗損、電子稱失靈耗損、貨物耗損、過度包裝耗損以及商家精心設計的價格陷阱耗損與市場上的消費利率變化聯繫,其對消費利率變化的影響不容忽視。有時,銀行間降低的消費利率甚至無法彌補這些市場損耗帶來的成本增加。因此,在推動降息政策的同時,還需加強市場監管,減少市場損耗,確保消費者利益,從而更有效地激發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四、美聯儲加息的計量實證關係式

消費增長模型C=GQ(G為經濟增長、Q為通貨量),該模型由作者於2000年提出,但由於當時尚未提出中國新劍橋方程式G=MV,其驗證過程被延後,最後發表於《北華大學學報》。驗證其成立性並不複雜,可通過哈羅德-多嗎模型G=S/Qd(S為儲蓄率,Qd為資本係數)代入,得C=GQ=S/Qd*Q。由於Q/Qd=V(V為宏觀貨幣流速,也可視為購買力水平),結合中國新劍橋方程式,可簡化為C=MVQ,而MQ=S(儲蓄率)。這一系列推導表明,無論路徑如何,關係式均能成立,從而證明了消費增長模型的合理性。

由於世界經濟增長模型G =M*Rc/C= Rc*M/C成立,即G=R*M/C=RX能成立,將其代入到消費增長關係式C=GQ中,可得C=GQ=RXQ。把RQ的乘積視為加息R+,則關係式進一步轉化為C=R+Xr,其中Xr作為加息狀態下的消費乘數。根據2022年美國加息前的經濟數據和西方機構的預測,可推算出Xr為1.4。通過此關係式,可預測美聯儲加息的區間及持續時間(見表4)。在通脹容忍度為2%的前提下,加息後的消費膨脹度,基本上與美國總體消費膨脹度或最大的增長幅度相等。當前兩者之和低於10%,加息可能繼續;而超過10%時,加息可能會趨緩。基於此,可推測出美聯儲加息區間在5.75%至6%之間。

表4  美聯儲加息區間的預測

image.png

分析表明,美國經濟穩定的關鍵在於保持消費乘數的穩定,這關係到市場資本效率、宏觀投資與儲蓄、廣義貨幣增長與消費需求增長、消費水平與總體上的購買力水平之間的平衡。若消費乘數波動過大,則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如脫韁野馬般失控。因此,在美聯儲加息之後,穩定消費乘數對於美國經濟的平穩回落至關重要,也為將來降息政策奠定基礎。

然而,在美聯儲加息之後,美國經濟走勢必然會進一步回落,如何對此進行更為精準地預測?其應該是基於穩定的利率而進行調整的。理論上,可以把這個利率假定在4%上下波動,那麼它的消費乘數也必然隨著經濟成長的衰退、回落而出現一系列的變化(見表5)。反之,若消費乘數保持政策上的穩定,則加息利率可適時回調(見表6)。

表5  基於經濟衰退幅度的消費乘數變化預測(穩定利率假定)

image.png

表6  基於消費乘數穩定的利率囘調預測

image.png

綜上所述,通過對美聯儲加息的計量實證分析,揭示了消費乘數在穩定經濟中的關鍵作用,並初步預測了美聯儲的利率政策走向意圖。


五、世界經濟增長走好在於穩定各國的增長和加強合作

美聯儲的政策意圖與空間在哪裏,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有多大,要不要降息降準?通過世界經濟增長模型、中國新劍橋方程式、中國分層結構增長理論關係式G=(M1+M2)V等一系列計量實證關係式的科學測算,我們能夠較為清晰地把握其脈絡,避免盲目猜測。

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問題在於貨幣供給配置的失衡。要扭轉這一局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並加強協同。例如,近期通過降低房貸首付比例及提供降息之後的優惠貸等,實際上是在減少貨幣總量上的供給,刺激消費潛力,從而提升貨幣購買力。反觀美國,其經濟走勢恰恰與此相反,需要進一步壓縮消費膨脹,使之回歸到更為均衡的發展軌道!

通過上述模型可知各國央行,包括歐洲央行都希望保持政策調控的穩定,無論是消費乘數還是目標政策利率政策,均基於長遠性的穩定考慮。這些意圖明確的調控政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堅實基礎,避免同步衰退的風險。

對於歐洲跟英國來講,即使它們的消費乘數減半至0.5,只要能穩定住市場消費水平並保持消費利率有效穩定,在階梯式利率調整之下,經濟增長仍處在合理的變動幅度範圍。如在2.5%的消費利率下,仍有望實現至少1.25%的增長,除非這裏面的投資與消費之間的增長出現全面的失衡或崩塌式大衰退,但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相對較低。

因此,世界經濟增長的前景並不是像一些人料想的那麼糟糕。中國經濟的全面恢復與振作,不能總寄望於一再降準降息,而需要從政策上轉到全面提升創新活力上來,推動創新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同時,面對經濟增長中的挑戰,最需要做的是進一步均衡社會保障基礎,確保老年人的退休待遇合理,解決社會保險覆蓋不全、補繳難、繳費比例不合理及減罰或免罰滯納金等問題。政府應關注個體的經濟狀況與健康狀況,為失業或換工作者提供穩定的社保繳納支持,這不僅關乎個稅優惠,更是關乎社會長期穩定的重要舉措。


六、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支撐——3.75%的物價常數可能被打破

事實上,物價常數也就是一種消費利率,兩者之間可以互換相通。在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未來走勢時,要注意到這一長期以來穩定在3.75%的物價常數。正是因為這個物價常數的持續存在、不斷延長,才形成了中國經濟增長能夠實現向好的局面。如今,這個物價常數能不能延續其使命,形成一個新的支撐面,尚待觀察。

根據經濟增長G=RcXc關係式分析,在2023年一季度為4.5%的經濟增長之下,這個消費乘數大概為1.2;在二季度為6.3%的經濟增長之下,物價常數保持不變,消費乘數則有了顯著性的提升,大概在1.68左右。進一步分析,倘若消費乘數拉升到2,那麼在6.3%的增長之下,物價常數為3.15%;在4.5%增長之下,物價常數則為2.25%。這表明,物價常數出現一種下降的趨向,低於傳統的3.75%水平。面對這一曆史性的變動,疫情後的中國經濟順應物價常數的新走勢,適時調整了消費利率,對未來的經濟增長產生深遠的影響。當然,也存在經濟增長繼續拉升,物價常數維持在3.75%這個慣性局面的可能性。但實證顯示,物價常數的變化已勢在必行。也就是說,新的消費水平,需要一種新的物價常數,與此對應的是經濟增長的新態勢。那麼,新的物價常數是什麼?新的均衡點在哪?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旦這一新常態得以確立並穩定,那麼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展態勢將清晰可見。

反觀國際市場,如美國2023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從2.4%修正為2.1%,在宏觀消費乘數0.5的作用下,通脹幅度還維持在4.2%左右。這反映出歐美經濟體在較高通脹水平下,通過調整消費乘數而非直接壓低物價常數來維持經濟增長。這一做法啟示我們,保持消費乘數的相對穩定對於防止經濟急劇衰退至關重要。

對於中國而言,即使物價常數呈現下降的新趨勢,通過靈活調整消費乘數,保持宏觀購買力上的上行趨勢,經濟增長依然能穩定前行。同時,確保生產庫存性與市場銷售領域的廣義貨幣增長分布均衡,避免出現過大反差,促進形成良性互動的轉化關係。

總之,物價作為貨幣資源的稀缺性的體現,其變動對各行各業影響深遠,尤其是房價房租、電子通信業、電商在線購物等領域。在物價常數3.75%可能被打破的局勢下,各行業應順應市場變化,靈活調整定價策略,避免固守舊價模式導致市場失靈。


七、央行再次降準的原因

(一)降準的理論與實證依據

中國人民銀行宣佈自2023年9月15日起,降準0.25%,降準之後的綜合平均的存款準備金比例為7.4%左右。基於中國分層結構增長理論所確立的系列模型,存款準備金比例具體表達為Fp=GXc,其中G為經濟增長比例,Xc為消費乘數或宏觀交易量[3]。將上述式子兩邊乘以通貨量Q,即可轉換為FpQ=M=GQXc,由於消費增長C=GQ,可簡化為M=CXc(M為廣義貨幣增長)。且Xc=I/S(I為宏觀投資增長,S為宏觀儲蓄增長),IV=M,SV=C,上述等式得以成立。

在經濟增長暫時實現了5%的情況下,代入上式,可推算出消費乘數Xc為1.48。同時,結合當前消費利率R為3.4%,將它代入G=RXc關係式,得出1.48的消費乘數乘以3.4%的消費利率剛好等於宏觀經濟增長目標5%,這說明當前降準的精準性。

進一步分析,將宏觀貨幣流速V引入上述等式,得到G=MV和CV=R的關聯。其中G=MV為中國新劍橋方程式,CV=R表明消費水平R與購買力水平V之比等於實際的消費需求C。這強調了降準降息必須要符合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避免短期行為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

此外,因為G=RcXc成立(Rc為消費利率,Xc為消費乘數),進而可以把Rc看成是一種物價常數P,那麼與此相對應的是宏觀交易量T,即G=RcXc=PT。基於2023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G為5.5%及降準後的消費乘數為1.48,推算出消費利率在3.72%左右,與曆史性物價常數3.75%相近。這說明支撐中國經濟增長向好的物價基礎穩定,但需採取一定措施提升整體上的宏觀交易量,大力挖掘市場的內需潛力,避免價格僵化引發經濟衰退。

(二)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與物價回落的原因

那麼,怎麼樣才能促使中國經濟增長實現有序有力的增長呢?其必然是積極發展公益性電商平台、平價直銷服務,促進在地化銷售與跨地化銷售之間形成配套的協同增長,減少物流等中間成本,提升市場效率。針對生產庫存倉儲性與市場銷售之間的廣義貨幣增長反常問題,需採取措施恢復均衡狀態,形成持續性的良性循環。

實證表明,市場銷售性質領域流通的廣義貨幣增長在近年來出現下滑,從2020年的平均增長數量8.2%降至2021年的5.2%[3]。這不但影響了經濟增長速度,還造成了物價水平的全面回落。因此,連續降息降準成為政策工具之一,旨在恢復市場貨幣供給常態。


八、總結

本文著重於探討經濟增長,也就涉及到世界經濟正面臨的衰退現象。英國國家統計局在2023年5月發佈的數據顯示,英國一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速連續2個季度為負增長,較上年同期下降0.1%。9月13日,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繼6月份增長0.5之後,7月國內生產總值下降0.5%。以這些數據代入世界經濟增長模型來計算,可以發現它的消費乘數很低,甚至是低於0.1,不如美國穩定的0.5水平之多。可想而知,消費市場乏力,消費能力急劇下降,當前消費收入水平無法支撐高通脹之下的消費物價上漲水平。這不僅僅是一個宏觀交易量萎縮問題,還預示著可能引發較大的經濟衰退。

在經濟衰退或者是轉好的時候,最為重要的是要讓市場利率發揮積極作用。如果這種有效的、能產生拉動消費乘數作用的消費利率失效了,經濟增長將乏力、虛化且不穩定。因此,政府的財政以及貨幣政策需要更穩定且精準有效,而不是為了政治目的,盲目違背市場規律。

美國經濟之所以能穩,能在每次危機後迅速恢復,得益於其貨幣政策的巨大作用。反觀英國,其政策收效甚微,消費能力下降引發了社會矛盾。這個時候,擁有一個好的發展外部環境並通過外部來紓解危機,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於此而言,就看英國能不能積極改善外部關係,把握住一些機會使國內危機得到緩解,使之有轉寰餘地。

對於中國而言,應著眼於提高消費乘數,提升宏觀交易量,在快速擴張與調控之間找到平衡,避免政策急轉彎帶來的經濟失調。同時,應警惕急功近利的投資行為,提高民生福祉,以實現經濟的長遠發展。中美之間的經濟關係應尋求合作而非對抗,貿易戰只會增加成本,損害雙方利益。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9月21日,美聯儲宣佈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5.25%至5.5%不變。但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指出,保持利率不變並不意味著美聯儲已經達到該機構所尋求的限制性立場,大多數政策制定者認為再次加息可能是更合適的[4]。其實,這是美聯儲為了延緩經濟衰退而採取的一種妥協性方案。相對來說,它對原定的2%通脹目標的容忍度有所提高,因為維持利率不變在相當程度上是延緩了該通脹目標的實現步伐。美聯儲的這種作法,進一步增加它與歐盟國家以及英國在加息之間的協同性,也進一步增強了世界經濟的穩定性,避免因政策性不當或市場不穩定而過早引發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由於美國經濟成長的相對穩定,美國可能在對外貿易戰方面繼續採取強硬態度。此前,上面已對美聯儲加息問題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其加息的主要依據是先保持貨幣乘數(亦可視為消費乘數或足以支撐經濟成長的宏觀性交易量)穩定在1.4不變。倘若撇開其它因素不談,單純比較中國降息之後的1.48這個交易量與美聯儲搞政策性加息所依據的交易量1.4之間的變化趨勢,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僅為0.08,這也在一定程定上反映了當前中美之間的經濟成長平穩。

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麼消費乘數在有的地方為0.5,而有的時候為1.4之多呢?是因為消費乘數或交易量的具體數值會隨經濟條件和政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美聯儲在加息與降息的過程中,所依據的政策性假定的消費乘數或交易量也會發生變化。此外,世界經濟增長模型G=RcXc與C=R+Xr的條件是不同的,不可簡單類比或混淆。因此,在制定經濟政策時,需充分考慮各種內在關聯和外在條件變化,確保政策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毛承之,《從投資、消費、儲蓄增長規律實證中國經濟增長發展趨勢》[J].銅仁學院學報,2014(02)P111.

[2]毛承之,《中國分層結構增長理論及其疫情下的預測》[J].對外經貿統計,2021(02),總137期: P25.

[3]毛承之,《廣義貨幣增長結構變化趨勢實證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基本面》[J].對外經貿統計,2022(01),總154期.

[4]美聯儲宣佈暫停加息[N].證券時報,2023年9月21日.


Discussion on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US Fed's interest rate hike and China's interest rate cut under the world economic growth model

Mao Chengzhi 

Marxist Research Center of Ji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ranch


Abstract: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f the Federal Reserve's interest rate hike and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s RRR cut and interest rate cut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hot discussion i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all walks of life. With the landing of the "boo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two major economies, their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has become the core of discussion. It remains to be seen how economic growth will evolve and whether it will be positive or under pressure. In this context, the industry, market players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need to work closely together to adapt to market price changes and jointly promote st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key is to enhance the macro trading volume, enhance the consumption multiplier effect, optimize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mong investment, saving and consumption, so as to achieve orderly economic growth and benign interaction. The Federal Reserve's policy of delaying interest rate hikes sends a signal that monetary policy should be operated prudently, and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should also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and interest rate cuts to stabilize the policy environment and inject lasting vitality into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Federal Reserve rate hik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Cutting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and interest rate; Model of world economic growth


【作者簡介】

毛承之,著名經濟學者、江西省社科分院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提出中國新劍橋方程理論、人民幣購買力公式,中國分層結構增長理論,著有《三級變位與國際通貨學說》一書。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理論創新、計量實證、金融風險、證券期貨以及預測模型。




首  頁 | 關于我們 | 雜誌(電子刊) | 行業信息 | 推薦文章 | 投稿系統 | 業務運營 |
辦刊地址:澳門宋玉生廣場181-187號光輝(集團)商業中心17樓K座 咨詢電話:(853)28728818 傳真:(853)28304174
版權所有:《金融創新》雜誌 網址:www.finoma.org.mo 技术支持:宏智网络科技